咨询热线:
13662823519如何准确测量水下疏油涂层的接触角?——实验方法与案例分析
水下疏油表面的接触角测量相较于常规的气相环境更为复杂,需通过特殊技术模拟水下环境并排除干扰。
以下是详细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:
1. 测量原理
水下疏油接触角是指油滴在水下环境中与固体表面形成的接触角,反映表面抗油污染能力。测量时需确保油滴(如二碘甲烷、十六烷)在水环境中稳定沉积于待测表面。
2. 测量方法
(1) 实验装置搭建
- 透明水槽:填充去离子水或特定溶液,确保光学透明度便于观测。
- 注射系统:使用疏水针头(如PTFE涂层)注入油滴,避免针头亲油导致油滴残留。
- 光源与高速相机:侧向冷光源避免发热扰动,相机需高帧率捕捉油滴动态(如150-1000 fps)。
- 样品固定:倾斜样品台可测滚动角,水平台测静态角。
(2) 关键步骤
- 环境控制:排除表面活性剂或气泡干扰,可预通氮气除氧。
- 油滴释放:针头贴近表面缓慢注油(0.5-2 µL/滴),避免冲击力影响形貌。
- 动态监测:记录油滴接触后10秒内的形态变化,取稳定值(通常5秒后)。
(3) 图像分析
- 软件拟合:Young-Laplace方程(小滴)或多项式拟合(大滴),注意排除基底折射影响。
- 三相点确认:水下环境需清晰识别油-水-固交界线,必要时染色油滴(如油红O)。
3. 注意事项
- 油滴选择:密度需高于水(如二碘甲烷ρ=3.3 g/cm³),避免上浮;低粘度油(如癸烷)易铺展,需快速测量。
- 表面清洁:紫外臭氧处理或等离子清洗后立即测量,避免表面重组。
- 温度控制:恒温20-25°C,温度波动±0.5°C内,避免对流扰动。
- 数据重复:至少测5个位点,剔除异常值(如受基底缺陷影响)。
4. 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
- 油滴脱离针头:改用超疏水针头或微纳结构针尖。
- 界面模糊:添加荧光染料(如尼罗红)并用共聚焦显微镜增强对比度。
- 基底透光校正:若基底折射率与水接近(如PDMS),需校准镜头焦距。
5. 文献参考
- 经典方法:参考《Langmuir》2015年论文"Underwater Oleophobicity Measurements"的密闭流动池设计。
- 动态角测量:采用倾斜台法时,建议油滴体积≤5 µL以减小重力影响。
通过上述方法,可准确表征水下疏油性能,为海洋防污涂层、微流控芯片等应用提供量化依据。若需进一步优化,可结合原子力显微镜(AFM)分析表面粗糙度对接触角的影响。